扬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子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创新的设计方案,和坚韧的拼搏精神,驰骋赛场屡创佳绩,多点突破绽放华彩。
近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系列国家级专业赛事结果相继公布。扬州大学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工业软件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子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创新的技术方案与顽强的攻坚精神,在各大赛事中全面突破,奖项质量和数量均创下专业历史新高,获得国家一等奖10项、国家二等奖13项,成为今年赛事中的“黑马军团”。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作为电子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赛事之一,以“高强度、重实践”著称。今年,专业组建16支参赛团队,在4天3夜的连续奋战中,学子们完成从方案设计、硬件焊接到程序调试的全流程开发。其中,陈磊、高锐老师指导的李曦、薛昊雨、何嘉杰团队的“基于单目视觉的目标物测量装置”和陈卫峰、陈俊晟老师指导的凌靖翔、杨浩然、徐岩团队的“简易自行瞄准装置”斩获国家级一等奖。共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实现“数量与质量”双提升。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在“极速越野”比拼中,团队成员创新性地将“PID自适应控制算法+机器视觉识别”融合应用,让赛车在复杂赛道中实现精准避障。最终,由尹翔、范谦老师指导的凌靖翔、颜涛、李江南团队获国家级一等奖,实现我校在智能汽车竞赛中国家一等奖的突破。陈磊、陈卫峰老师指导的丁文斌、王佳颖、王宇帆团队的极速光电NXP项目获得国家二等奖。共获得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1项,省二等奖和省三等奖各1项。
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创新设计大赛,专业学子聚焦“工业级嵌入式应用”,展现了出色的系统设计能力。其中专业学子的“基于Yolov8和RK3588的无人机侵入行为监测、告警与干扰系统”项目引发评委关注。高锐老师指导学生刘致远、李天宇、程长团队,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实现无人机侵入行为监视与告警系统,旨在解决无人机频繁误入机场禁飞区或大型公共场合、对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进行精准监测与实时告警问题,最终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嵌入式大赛共获得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4项,华东赛区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
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陈磊、李春晓老师指导的何嘉杰、李曦、丁文斌、薛昊雨团队的“物联空巡-基于AIoT的空地协同巡检系统与智能AR头盔”表现亮眼。该系统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智能穿戴头盔,融合物联网技术与AI算法,可应用于森林巡检和灾害救援等多种场景,最终获国家一等奖。另外高锐、陈磊老师指导的“基于物联网的空地协同火灾检测与处置系统”项目和高锐老师指导的“智御苍穹——跑道侵入行为智能监控技术”也同获国家一等奖。共获得国家一等奖3项,国一奖项数量创历史新高。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在嵌入式设计与开发组别中,专业学子实现“从省级到国家级”的奖项全覆盖。经过省级初赛、全国复赛的层层筛选,李春晓、孙磊、陈卫峰老师指导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分别获得国家一等奖。共获得国家一等奖3项,国家二等奖4项,国家三等奖5项,及多项其他奖项。实现蓝桥杯大赛电子赛道国家一等奖的突破,国奖数量再创新高。
除以上竞赛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还在今年的“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等高水平专业竞赛中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多项赛事的突破,离不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长期构建的“实践-竞赛-成长”育人体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去年底专业部便启动竞赛专项培养工作:依托校级创新实验室,为参赛团队提供技术支持;组建由多名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指导团队,定期开展专业指导;专业老师将往年竞赛实例的核心技术要点融入《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教学,实现竞赛内容与日常教学的深度融合。
“竞赛不仅提升了我的动手能力,更让我学会了团队协作中的问题解决思维。”获国家级一等奖的学生表示,从最初的“方案分歧”到最终的“协同攻坚”,参赛团队在实验室度过的无数个夜晚,成为成长中最宝贵的经历。指导团队负责老师则强调:“我们始终以竞赛为纽带,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让更多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产业急需的技术能力,为未来就业与创新打下基础。”
此次系列赛事的历史突破,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推进产教融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积极优化课程体系,新增“电子工程实践”跨学期的系列特色实践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比例,同时提高学生选修课程的灵活性,将赛事能力要求转化为教学目标。未来,电子信息专业将继续以赛事为抓手,完善“实践育人”链条,助力学子在电子信息领域持续绽放光彩。